【以本为本·守正创新】《形态构成》课程改革探索
为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建筑艺术学院积极落实,从本学期起开始实施2021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以“艺工融合”理念进行培养范式革新,开启“一通、二专、三精、四合”的新教学模式,结合“以本为本·守正创新”教学质量年系列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思路
三大构成作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课程,核心内容是对形态元素的抽象化组织,遵循形式美法则与基本构成逻辑,由二维至三维递进并叠加空间、光、肌理等造型元素。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思路易造成基础知识点雷同、教材实践部分枯燥、任课教师变更导致系列性课程连贯度不足等问题。此次课程改革针对产业人才需求,展开基于综合学科艺术思维的新工学创新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考虑以集合式课程模式回应上述问题,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以二维、三维空间形态练习为主要训练手段,将形态、美学、空间与专业基础等知识点相关联,让学生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和理性的构成表现技巧,培养归纳、概括、总结及理性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增强学习的连贯性思维,构建专业设计的形态构成初步逻辑。
2.课程教学目标
《形态构成》课程主要通过对各种“构形”方法及“美形”法则进行系统、科学、严格的讲授与理性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形态、美学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和空间造型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联想力,构建“形与形-形与美-形与空间”系统的思考观念,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是建筑艺术学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的第二门基础课,是我院一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二门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延续,对前、后续课程在知识点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包含了三大内容,包括“形·图底——抽象与具象转换”、“形·肌理——氛围与情感营造”、“形·造型——秩序与自然生长”。在授课过程中,来自艺术学、工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合了跨专业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形态构成,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3.课程教师访谈
环境设计专业
涂照权:
我在课程教学目标基础上,基于“循序渐进、承上启下、包容开放、知行统一”的理念,以“三阶段、三主题、六专题”的模式,分阶段、分层次、分主题、分小组、分方法展开教学,涵盖横向、纵向与立体三个维度的探索发现和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综合了平面、色彩、立体、光影等构成形式手段,兼顾了二维与三维、静态与动态、图像与声音、色彩与光影、语言与文字等的多维表达或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自学、综合与分析、实践与反思等能力。
课程以“触·寻·思”为主题,结合“形·型·行”的图形、物型、行为进行思考,以“空间”为主要介质,围绕“物与物”、“物与空间”、“物与人”、“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高差与层次、比例与尺度、表皮与肌理、连续与透明、视景与运动、主题与氛围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体验与表达进行循序渐进的展开。
课程作业展示:
第一阶段:“触”—触摸生活,探索发现(横向探索)/第一周
专题一:视像转译
指导教师:涂照权 学生:杨植宝、周发君
专题二:现物组构
指导教师:涂照权 学生:黄菊香、孙兴民
第二阶段:“寻”—回望历史,演绎经典(纵向挖掘)/第二周
专题一:绘画转译
指导教师:涂照权 学生:杨植宝、刘翔
专题二:建筑重构
指导教师:涂照权 学生:周发君、容可人
空间光影展示:
指导老师:涂照权 第一组学生:庞品儿、谢宝霞 / 第二组学生:许贤柔、梁施乐
第三阶段:“思”—创意发想,塑造可能(发散创想)/第三周
专题一:纸语空间
指导教师:涂照权 学生:周振昌、王婉婷
专题二:几何空间
空间光影展示:
指导教师:涂照权 第一组学生:李羽佳、梁施乐 / 第二组学生:龙老挑、庞品儿
环境设计专业
肖彬:
三周的形态构成课程包含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形”的塑造是贯穿课程的核心骨干,其中包括了形的塑造、形与形的关系以及虚实空间关系等。为了突出环境设计学科特点,在教学和训练中,特别强调了几何抽象性、图底关系和单元的有限重复等内容。
首先,选择一个物件或者建筑进行形态分析,萃取其中的形式要素和构成方式,结合形式美法则,综合运用形体的分割、组合方式,完成平面构成的作品。第二部分则是在平面基础上向立面进行转化,将平面要素转换成空间要素,完成立体形态的设计。最后要求同学们观察他们设计的立体形态,通过拍摄观察光影变化,赋予形态空间的意义。
课程作业展示:
1.平面形态生成训练
学生:蔡可欣
2.立体形态生成训练
学生:韦馨、严子盈、覃炎延、陆柳竹
学生:余晓萍
动图展示:
学生:余晓萍
3.空间观察
学生:廖威扬、谭思怡
学生:卢莲芝
视频展示:
学生:卢莲芝
谈博:
基于对课程教学目标及以上理解,我将课程知识以“片段式展开、连续性转译、统合性重构、发散性探索”的方式去组构一个“可游、可居、亦可观”的微观世界,打破形式操作中的“控制线”,让造型语言自行派生,以至于无穷。
“一园一世界”的精神主题以“空间”为媒介,从风物、器物、人文、诗画等多个角度进行观想,或是事件的荟萃,或是记忆的连缀,它们逃离了“范本”的造型世界,是对一件件旧物,一次次欢宴的真实写照,记录着那份“瞬间”。
1.可游:风蚀洞天·缀之罗缨
视频展示:
指导教师:谈博 学生:杨李
2.可居:丝语·卷绸缎
3.可观:东方·竹韵
动图展示:
风景园林专业
罗瑾:
形态构成是对以往三大构成设计基础课的系统性整合,强调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中形态的训练,可以分为形态的设计以及构成法则的学习与应用两大块面的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周为形态认知周,重点在于了解形态的概念、特征,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形态衍生的操作手法,为下一步创造并运用形态要素进行造型训练打好基础。第二至三周为构成法则学习周,重点在于处理形与形、形与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文化生录取,相较于环境设计以及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具有理论思维逻辑优势,擅长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去衡量以及表达客观世界,在形式思维逻辑方面的训练偏少并且艺术美学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对于对称均衡、对比调和之类的形式美法则以及构成逻辑在接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的引导同学们形成对构成美学的自我认知,我在课程中以方、圆、三角这类最简单的几何形作为造型语言来进行抽象训练,因为这些具有对称轴、对称中心、特殊角度等几何特征强烈的基本形更容易创造组合的切入点。同时我还强调了网格系统、骨架系统的运用,作为一种控制形式的手段,引入几何数列等形式,将空间划分为尺度较小、更加细致,操作度更高的单元,进一步加强形与形组织,形与空间组织的逻辑性,帮助同学们由“有法”进入“无法”。
课程作业展示:
形与形的关系
指导教师:罗瑾 学生:方洁、李悦嘉
结构与装饰
空间网格训练(小视频)
本课程的教师团队:江波、钟云燕、肖彬、涂照权、骆燕文、谈博、黄洛华、黄一鸿、甘萍、罗瑾、王兆伟(排名不分先后)
建筑艺术学院
作者:谈博、罗瑾、涂照权、肖彬
编辑:覃伶珠
审核:莫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