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至精致诚 | 卓越人才培养系列讲座(第三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2 20:38:50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艺术学院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项目——

                               智慧人居环境设计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广西民族建筑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守正创新·至精致诚 | 卓越人才培养系列讲座”第三期的四堂讲座在建筑艺术学院二楼展厅成功举办,我院邀请了湖南大学孟晗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胡盛劼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徐戈老师、南京艺术学院施煜庭教授四位老师分别主讲,讲座由艺术与科技系涂照权老师主持。


孟晗,《基于社区货币运用的内生型地域振兴:价值、连结、潜在资源的再认识与活用》,11月25日

      湖南大学孟晗助理教授以“基于社区货币运用的内生型地域振兴:价值、连结、潜在资源的再认识与活用”为题,阐述了孟老师近些年对日本多地社区“社区货币”运用案例的研究、调查与共创设计的过程。一开始,孟老师便向大家抛出什么是“设计文化”、“社会创新”等词语定义的疑问,并从词源、语境等方面引导大家去看待某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从而揭示很多概念被提出来之前已经有了这个概念的现象或存在的依据。接着通过一些日本民间生活道具使用案例,讲述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收集、重组与活用所体现的民间智慧。孟老师通过大量“社区货币”运用研究案例,讲述社区货币的属性,即由市民、市民团体自由设计、发行,在相对小规模的圈子里流通,且不能与法定货币兑换,无利息或者负利息(价值递减)等。最后,总结“社区货币”具有促进创造活动的作用,将人们从“消费者”的身份中解救出来,给予他们回归“生产消费者=生活者”的可能,以及对潜藏在当地社区多样的资源进行价值的再认识和利用,与能为来自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创造相互作用的机会、价值和意义。通过孟老师的讲座,同学们初步建立对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观念进行质疑的设计思考意识,以及要像“谈恋爱”一样去做设计田野调查,明白对生活资源再认识与活用的价值,理解到社会创新最终靠的是当地生活者,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d5c6d548636f41e1abf99987f7621e7f.png

讲座海报

胡盛劼,《中国传统山岳类风景名胜概述——以五岳为例》,12月8日

      华南农业大学胡盛劼博士以“中国传统山岳类风景名胜概述——以五岳为例”为题,从山岳类风景名胜之溯源、中国山岳类风景名胜之形成、中国山岳类风景名胜之思考三部分展开。首先,比较了中西方文化起源地环境条件的根本不同,以及风景名胜的价值与山岳类风景名胜价值区别。接着进一步讲述中国山岳类风景名胜具有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中国五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然后,阐述了五岳与各朝都城及疆域的空间关系,以及构成五岳风景特质的三大系统,及其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层次递进关系。再以嵩山为例,介绍嵩山的自然系统基本情况、住居生产要素,及道德、信仰、审美要素等精神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进入中国山岳类风景名胜之思考,解读了中国山岳类风景名胜的基本内涵,明晰“风景”二字蕴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含义,“风景名胜”反映出“人”与“自然”因素的化合特征,对山岳类风景名胜发展和保护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思考。胡老师的讲座向同学们播下了一粒种子,打开了一扇窗户,启发同学们去发现风景中隐藏的美,既要善于用身体去感知,还要善于用心去体会、去享受。

092af246078f42fd8f1897b23648dc7e.png

讲座海报

徐戈,《机械律动+物理传感——当代科技装置艺术研究》,12月14日

       中国美术学院徐戈老师以“机械律动+物理传感——当代科技装置艺术研究”为题,并从“机械装置,机械律动”、“物理传感,真实互动”、教学案例、个人作品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大西洋古抄本》手稿中的机械作品及达芬奇的多重身份,反思今天的当代艺术作品更多是通过不同人合力来完成的现象,强调了专业交叉、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接下来便结合路吉·卢梭罗、马塞尔·杜尚、莫霍利·纳吉、尚·丁格利等艺术家的作品讲述现代机动装置艺术的出现与发展。然后结合相关艺术家的作品介绍了履带传动、链条传动、齿轮传动与轴传动几种常用的基本传动方式,及机动装置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其次,介绍传感器的属性、特征及类型,并通过“百变门神”、“生命之光”等艺术作品进行演示。在“教学思考”环节,徐老师以“身体机械赛博格”与“声音叙事”两个课题的学生系列作品进行讲述,展现了学生在主题构思、材料选择、结构实验、设备使用等学习过程。最后,徐老师围绕“光之屋”、“梦之屋”、“森之屋”等系列作品及近期个展《时间的场》,阐述如何通过物、空间与人去探索身体与媒介、空间与叙事、机械与电子等的关系。徐老师的分享,不仅让同学们享受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更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从身边的材料、现有的技术、生活的思考、理念的源头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寻找设计灵感。

eaf64f3258f3405086990f914c081c0c.png

讲座海报

施煜庭,《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与思考——以木结构实验性设计为例》,12月14日

      南京艺术学院施煜庭教授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与思考——以木结构实验性设计为例”为题,结合施老师团队十年来木结构实验性设计教学成果展开阐述。在讲述之前,施老师先向大家梳理了新文科的概念和背景,概述新文科的提出是为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并改造提升传统专业等。其次,分析了设计学科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发展现状,并提出设计学科实现交叉融合的跨学科途径包括“借鉴科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的途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途径”与“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途径”等。然后,介绍团队试图通过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语法重新转译和再现传统文化的途径,借鉴现代木结构的结构体系和构造语法。以古典园林建筑、木廊桥、徽派建筑等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法进行系列实验,探索和拓展现代木结构体系在建筑装置领域的应用。施教授结合大量实践案例讲述木结构实验设计的三个策略,以及基于三种策略进行的三个方向的木结构实验设计,全面展示了团队这些年所做的木结构实验设计成果。通过施老师的讲座分享,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魅力和价值,及创新转译传统文化的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理解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跨学科发展是时代所需,也是设计专业向前发展的方向。

946b0033290b4833adf7b8916812303a.png

讲座海报

6aa55384eec841e7a4925fb70d6e7c1d.png

讲座现场




建筑艺术学院

作者:涂照权

编辑:覃伶珠

审核:莫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