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建筑艺术学院在相思湖校区演出厅成功举办了“2024年中泰建筑艺术工作营暨第九届中国-东盟建筑艺术论坛”国内院校专场学术讲座。讲座演讲嘉宾分别为四川美术学院王玉龙讲师、云南艺术学院陈新副教授和广西艺术学院边继琛副教授,讲座由建筑艺术学院韦自力教授主持。我院广**生及2024年度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中国(广西)-东盟国家优秀手工艺创新与传播研修班学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王玉龙讲师以《活化传统技艺展示,力推中华美学传承》为题,从博物馆展陈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在脱离特定时空后的留存与传承问题。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结合新材料,以新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二是运用戏剧性手法,增强文化展示的吸引力;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王老师强调,中华文化承载并彰显着中国文明,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国民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王老师的演讲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富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思路,旨在通过创新展示、增强吸引力和高科技应用,促进中华美学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陈新副教授则以《元阳地区传统保护与发展的新技术应用展望》为题,围绕云南阿者科村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元阳地区永续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1.0阶段的外部企业“输血式”援助,到2.0阶段的集体企业“内源式”共同发展,再到3.0阶段的文化保护与国家级研学基地相结合,最终展望了4.0阶段将结合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进行响应式设计的创新发展方向。陈老师总结:元阳梯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技术的应用应以尊重文化内涵为前提;在智慧时代,我们既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传承文化,也要大胆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永续农业的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的创新以及智慧体系的构建,元阳梯田将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边继琛副教授的演讲《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解读广西三江“杨家匠”技艺》则从非遗视角出发,对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他首先介绍了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基础,包括掌墨师、墨师文、建造术语、榫卯类型等特点。随后,以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寻境楼”为例,详细讲解了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逻辑,包括方案设计、丈杆制作、竹签绘制、大木构件加工和搭建组装等关键环节。边老师的演讲不仅让听众对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还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使听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价值。
本次国内院校专场学术讲座聚焦传统技艺活化、文化遗产保护新技术及传统营造技艺,促进了中泰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了双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讲座展示了科技在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强调了尊重文化、融合科技的重要性,为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实践路径。同时,讲座也为中泰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未来合作铺设了道路,深化了合作潜力,共同推动区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不仅拓宽了师生视野,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韦自力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王玉龙老师讲座
陈新副教授讲座
边继琛副教授讲座
合影留念
建筑艺术学院
图片:冯一然 韩伊
文字:全峰梅 廖鑫荣
编辑:干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