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链接·融合”中国(广西)一东盟国家优秀手工艺创新与传播研修班课程已进入第三阶段 “非遗手工艺品牌海丝之路” 专题,该专题的学习旨在通过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展示与传播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推动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市场拓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课程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广西艺术学院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先后授课,为学员们深入剖析非遗手工艺品牌在当今时代的成长与发展轨迹。
在研修班中期交流会上,研修班执行人林海教授围绕中华文化重要性,深入解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他主张非遗传承需“守正创新”,鼓励利用AI、元宇宙等新科技提升创新力,并倡导多渠道合作。会后,林教授赠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一书,以激发学员对非遗保护的热情与责任感。此次座谈内容丰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林海教授授课现场
刘佳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讲座中,以《设计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为题,提出四大策略,并通过案例论证设计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随后,李洋艺老师通过两个案例,深入探讨了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讲座内容丰富,为设计与民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新视角。
刘佳教授授课现场
李洋艺老师授课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段淳林教授在《顶层设计:高端品牌构建的核心策略》专题讲座中,通过丰富的实例,着重指出高端品牌需立足于明确的顶层设计与精细的底层运营双轨并行,确保品牌理念与市场实践无缝对接。她指出,高端品牌不仅代表商业成功,还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任,以独特故事和文化影响社会文化。讲座内容丰富,为非遗品牌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理论与实践指导。
段淳林教授授课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左腾嘉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生成式 AI 与非遗结合的相关内容,她从生成式 AI 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员掌握其模型工作原理及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带领学员结合非遗元素创作,赋予传统艺术现代感。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为非遗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
左腾嘉老师授课现场
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韦锦业博士在《非遗产品创新设计(三)》课程中,从铜鼓起源演变分析其历史文化意义,结合案例讲解铜鼓元素转译再创新设计,为传承创新广西民族文化提供新思路。廖鹏秘书长则针对非遗传承人,解读了广西工艺美术现状概览与省级大师评审标准。该讲座深入剖析了广西工艺美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并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标准和流程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行业洞察与职业发展指导。
韦锦业博士授课现场
廖鹏秘书长授课现场
广西艺术学院的吴红梅、韦自力及陈天三位专家,在非遗保护与乡村设计领域为学员们带来了深入且丰富的授课内容。吴红梅教授则从乡村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乡村美学与非遗产品包装的结合点,通过一系列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韦自力教授以古镇古村落的人居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了保留地方特色与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程阳八寨在保护中融入创新设计的成功案例。陈天老师则专注于民族服饰中的染织绣技艺创新设计,他鼓励学员们从链接融合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将优秀文化遗产与产品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吴红梅教授授课现场
韦自力教授授课现场
陈天老师授课现场
本次研修班作为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关键阶段,汇聚了多领域顶尖专家资源,通过深度讲解与丰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了非遗手工艺品牌发展策略、设计文化融合路径、品牌构建方法、AI技术创新应用、产品创新思路及乡村设计实践等多元化知识体系。学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下,不仅深化了对非遗传承的理解,还获得了职业发展的实战指导,为非遗手工艺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更重要的是,研修班明确了将非遗手工艺品牌与海丝之路相结合的战略方向,借助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既迎接机遇也应对挑战,通过持续创新和品牌升级,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鉴,为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展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文字:张雪宁
编辑:江林蔓
一审一校:陆璐
二审二校:莫敷建
三审三校: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