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到11月17日,2024年度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链接·融合”中国(广西)——东盟国家优秀手工艺创新与传播研修班已步入“优秀手工艺品牌创新营销”阶段。此阶段聚焦于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及展览空间等现代传播媒介,旨在通过多维度探索与创新营销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注入新动力。通过提升非遗的传播性与市场影响力,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传承与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教授应邀来到我校,以《基于非遗元素的艺术设计创新》为题为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进行授课。张教授首先对“非遗”的定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他特别强调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和技艺的传承最为关键。鼓励非遗学员们要注重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同时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非遗”衍生文创产品设计的案例,与非遗学员探讨了如何借鉴非遗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创意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张夫也教授授课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张国云教授在"民族非遗服饰传、承、创"专题讲座中担任主讲嘉宾,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而前沿的见解。张教授首先追溯了民族非遗服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随后着重探讨了民族服饰技术创新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之路。通过一系列基于新材料应用的服装面料设计案例,他生动展示了非遗技艺如何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生。在交流互动环节,他与学员就民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激发了学员探索民族服饰技术创新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热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尚设计领域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张国云教授授课现场
教授与研修班学员交流现场
广西艺术学院的丁洁教授、杨恩举教授、黄毛毛博士及黄清穗老师,在自媒体账号养成、非遗产品创新设计、非遗手工品牌营销、纹样研究与设计美学等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深入且丰富的授课内容。
丁洁教授以抖音运营为例,讲解账号养成。从直播间搭建、用户运营算法到涨粉路径和数据分析等,强调把握热点、满足市场需求、创新等对自媒体账号养成的重要性。引导学员们探讨短视频和公众号热点问题,分享经验并提建议,同学们收获颇丰,将实践所学,关注行业动态,创新传承文化,发挥自媒体价值。
丁洁教授授课现场
杨恩举教授深入分析了一、二、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指出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挖掘非遗经济价值增产增值,能激发农民积极性,为乡村注入活力。他强调非遗传承人需紧跟时代、创新思维,让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挥非遗在文旅、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方面优势。讲座中分享的成功案例,加深了研修班学员们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理解。
杨恩举教授课现场
黄毛毛博士从品牌的前期分析入手,分享了多种品牌营销规则,列举了多个成功案例,向学员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产品营销策略以及前期画像分析、受众人群选择的重要性,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对新媒体营销的深刻理解,带领学员深入了解非遗手工品牌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焕发新生。用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完美结合,帮助学员掌握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推动非遗手工品牌的创新发展。
黄毛毛博士授课现场
黄清穗老师在其专题讲座中,详细阐述了纹藏图形转译美学理论,该理论巧妙融合传承与创新、民族学与图案学,以及中国美学体系与现代设计,通过深度文化解码与再创造,赋予传统纹样新生。黄老师通过文化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等生动案例,展示了纹样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黄清穗老师与学员合照
本阶段课程通过详尽的理论讲解与经典案例剖析,学员深入掌握了非遗手工艺品牌营销策略的核心精髓,并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账号。同时,课程还着重探索了非遗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为学员提供了创新思维的启迪与实践路径。另外,课程融入了主题创作设计实践环节,引导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成功实现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跨越。该阶段课程的圆满落幕,标志着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显著提升了传承人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更为非遗手工艺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创新活力,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建筑艺术学院
文字:仲丽鑫
编辑:干佳逸
一审一校:陆 璐
二审二校:莫敷建
三审三校:向丽丽